新快报记者工资,记者收钱报道不实言论
杜锋表示,看到这些不实报道后,中联重科一名高管于2013年6月带队前往新快社进行沟通,希望澄清对方进行虚假采访、不求证的态度。事实真相并制止虚假报道,但无济于事。然而,酩悦轩尼诗和洛德均坚称,他们没有支付其他费用来诱使记者报道。传真:021-28589199 杜锋告诉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永洲与中联重科之间不存在个人冲突或纠纷。
本案涉及假新闻、付费新闻、广告新闻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诸多方面。然而,一条刻意捏造的假新闻之所以能够如此畅通无阻,核心因素在于一些媒体和记者的行为。看到钱就睁大眼睛。中宣部印发的《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新闻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对采编、发布新闻收取费用。
结果,只有3家新闻单位提出异议,要求以广告形式发布; 4家新闻单位要求提供其他证明材料;而其他14家报刊则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并收到通讯社预付款后就全部落入了陷阱。该消息已公开发布。孙树兴、蔡元江等人的堕落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这种吞噬金钱新闻的奇怪现象也引来国内外媒体的冷嘲热讽。
报道称,虽然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未加标记的付费宣传报道,但这种行为在实践中很常见,不少出版商和广电运营商甚至对付费报道有报价。 2017年4月23日,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大陆记者赚钱的正确方式》,详细描述了作者以前的记者朋友,他们要么谈起炒股赚钱,或者准备一家公关公司专门从事广告业务,或者用稿件来炫耀自己的宝贵地位。
记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对象索要财物、资料,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受采访对象的财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试想,接受了这些好处和便利后,记者还能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记者在接受这些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接受了受访者对整个采访活动的安排,包括采访日程、采访内容,都是在采访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对方的精心安排。记者彻底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独立采访调查的机会。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原本支持陈永洲的声音纷纷转而反对他。一时间,陈永洲和他的《新快报》陷入舆论漩涡。该负责人最后表态:“新快报”处理此事的最大原则是希望在法律框架内解决。
联系电话:021-59990488 杜锋列举了对方不实报道的几个例子。例如,中联重科年报中写的5.13亿元广告及业务费用,写为5.13亿元广告费;中联重科重组被对方无端称为国有资产流失;对方报道中联重科高管高价套现12亿元,完全没有根据。